像元尺寸是指傳感器上單位像元的物理寬度和高度,單位一般是微米(μm),它既能影響相機的靈敏度,也會影響科學相機捕獲細節(采樣率)的能力,是成像應用系統最重要的相機參數之一。
傳感器像元尺寸很重要,但實際應用中,經過光學系統放大后得到的圖像像素大小才是真正決定相機的成像特性的關鍵。圖像像素大小是通過將傳感器像元尺寸除以總系統放大倍率來計算得出的。
圖像像素大小=傳感器像元尺寸/光學系統總放大倍率
因此,不同光學系統由于總放大倍率的影響因素不同,對于像元尺寸的選擇也會存在顯著差異。對于可以靈活調整焦距和成像距離的光學系統,我們通常可以通過靠近或遠離成像對象,或使用變焦鏡頭來改變放大倍率,所以我們傳感器像元尺寸的選型可以結合現場實際情況做出靈活調整。而對于顯微鏡這類光學系統而言,由于物鏡的焦距和成像對象的距離都是固定的,所以我們可以認為更大的像元可以幫助收集更多的光子,芯片的靈敏度也越高,這就好比你要收集雨水,水桶會比杯子更有效。

像元尺寸(面積)是一個重要因素,如果像元的X和Y方向的尺寸各提升兩倍,則單像素的面積相當于提升了四倍,可以幫助收集四倍數量的光子。在弱光成像的應用中,增加像素尺寸可以大大提高相機的感光度,提升靈敏度,從而減少曝光時間、降低對光照條件的要求。
但在這些固定倍率的光學系統中,大像素也有缺點。它可能會影響圖像中精細細節的解析能力。如果圖像像素越大,圖像的“像素化”程度就越大。假設圖像中的一個像素寬度只有1μm,它就無法分辨小于2μm的細節信息,因為相鄰的細節特征會模糊成一個整體。

另外要注意的是,相機像元大小并不是解析精細細節、提高采樣率的唯一限制因素,光學系統也會對其有所限制。每個光學系統都有一個對應的最小像素尺寸,這種情況下,即使選擇更小像元尺寸的相機,不僅細節分辨率不會有所提升,還會降低成像靈敏度。在使用顯微鏡物鏡的光學系統中,這種限制主要由物鏡的數值孔徑 (NA) 決定。
這也就是為什么,像元尺寸為 6.5μm 的科學相機非常適合60倍高NA顯微鏡物鏡。而10或11μm像元尺寸的科學相機則可與100倍高NA物鏡匹配,因為這種搭配是光學系統的分辨率極限和像元靈敏度、細節分辨能力三方的平衡結果。
科學相機選型推薦
1)適合60倍物鏡的科學相機 - Dhayan 400BSI V3, Dhyana 401D
2)適合100倍物鏡的科學相機 - Dhayan 95V2
福州鑫圖光電版權所有,轉載請注明出處?(www.nnxp.cn)?。